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人民日报海外版两会特刊③
更新时间:2024-04-11 03:36:04 来源:服务项目 字号:T|T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是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能否实现,主要根据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拉动作用。

  如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是推动中国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务实之措。

  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不少代表委员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可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永久的朝阳产业。”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总裁蔡金钗表示,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之一,来自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去年,盼盼食品第17个大型生产基地在贵阳投产。我们与科研院所合作,聚焦低热量、低盐、低脂等新需求研发新品,持续加大高品质的产品供给,充分满足那群消费的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春节的花卉销售旺季刚过去,大棚蔬菜又该上市了,每斤市场价能卖到10元,大棚里的活计更忙了。”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榆树市誉景园花卉苗木种植基地负责人朱亚波说,在庞大市场需求牵引下,誉景园基地从单一的花卉种植转型为多品种果蔬种植一起发展,每年销售花卉50余万株、花苗20余万棵,还发展了葡萄、甜瓜等水果种植。而今,基地的花卉果蔬大棚常年安置100多人就业,并带动当地160余户村民搞起了大棚蔬菜、12户村民种上了花卉苗木。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江平介绍,面对日渐升级的国内消费需求,太平鸟集团建立了一支500多人的时尚设计研发团队,4000余家遍布全国的实体门店每年向市场推出近万款时尚新品,受到消费者喜爱。太平鸟集团已成长为一家以时尚产业为主体的综合产业集团,“2023年集团实现盈利收入538亿元,同比增长29%。我们将以更大步伐迈向国际化、科技化、时尚化”。

  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我国具有“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接受本报采访的代表委员表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认为:“中国建筑业正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装配式建造等建筑产业模式持续创新升级,空中造楼机、智能轨道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建筑产业劳动工人技能水平逐步提升,这些进步带来了更加绿色、更高质量的建筑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介绍,齐鲁制药近年在口溶膜、长效微晶微球、纳米粒、脂质体、软雾剂等高端制剂领域加大投入,一系列新产品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医药企业应担当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在临床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疾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加快布局,提升高水平临床用药供应水平”。

  “芯片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业。江丰电子从全球招募顶级科学家,建立企业平台研究院,攻坚芯片领域难题,把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化到生产车间。”全国政协委员、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建议,加快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引作用,推动优秀人才到企业去、科研资金到企业去、支持政策到企业去,以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一些代表委员表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供给和需求能够相互促进。“扩大有效需求,一方面应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强大生产能力,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应以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消费和投资环境,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激发市场投资潜能。”全国政协委员、长沙学院院长陈赤平说。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表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需要打通供需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制造”出海的一张“新名片”。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说,门类体系完整的中国制造业,为车企“出海”带来底气。“企业应以新质生产力提升供给质量、使用户得到满足多样需求,更好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赛力斯生产的汽车获得了海内外市场认可。我期待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构筑全产业链体系出海的良性局面,推动中国品牌形成较为强大的全球竞争力。”(本报记者 汪文正 孔德晨 徐佩玉)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每年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等。

  如何多措并举稳就业?实践中有哪些好办法?许多代表委员谈经验、提建议,表示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凝聚各方合力,定能为劳动者铺就奋斗出彩之路。

  2023年,随国民经济发展回升向好,稳就业政策发力显效,就业形势总体改善。政府工作报告说明,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

  “经济回升向好为就业形势稳定打下坚实基础,及时出台的稳岗扩就业等政策为促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王斌说,江苏大力推行惠民利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补快办”,去年全力落实就业和稳岗各项政策,向3.35万户中小微非公有制企业投放“苏岗贷”低息信贷超1200亿元。

  “各方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为稳定就业形势提供了重要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叶苗介绍,宁波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创新城市建设,通过打造零工市场、零工驿站、零工服务网点“三位一体”的零工服务体系,实施“一人一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推进行动等举措,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说,我国就业结构一直在优化,就业质量提升,但就业领域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任旧存在,必须把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保持经济拉动就业能力,实现经济转型与就业转型同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高质量就业同步。

  稳企业就是稳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源头活水。”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说,随企业发展壮大,公司近年来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和区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他建议大力推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促进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就业的重点群体,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说,学校采取了促进供需匹配、精准对接、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毕业生保持较高就业率。应进一步深化高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为就业稳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曾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他表示,伴随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等领域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建议推动“新八级工”制度更好落地执行,让企业更加主动地落实高技能人才待遇,激励更多青年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从包车、包机、包专列返岗到跨省招聘、劳务协作,年初以来,“春风行动”等稳就业措施为劳动者送上暖心服务。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下一步需落实落细各项服务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邯郸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凌涛建议,利用市场化配置手段,建设各类产业园和零工市场,搭好供需桥梁,使劳动者有平台、有途径、有渠道就业;打造“一站式”“不打烊”服务,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因地制宜建立大学生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充分保障高校毕业生稳岗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辜清建议,完善新就业形态各类职业工伤保险认定办法,加大“劳动者驿站”、新就业形态法律服务中心等公益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完善用工指导、争议处理等综合维权保障机制,推动新业态、新职业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黎勇说,重庆今年将重点从制度机制、稳岗拓岗、职业培训、数字赋能四方面着手,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组织各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岗位开发、资金投入及就业服务活动,形成“大就业”工作格局。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主动对接重大项目用工需求,深度挖掘岗位资源。打造全生态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就业的新增长点。(本报记者 李 婕 史志鹏 邵玉姿 高 乔)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表示,中国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整体效能稳步提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大力优化经济布局,相信在各方携手努力下,区域协调发展必将再上台阶。

  “东北全面振兴不断推进,咱东北钢琴厂的生机活力又回来了。”全国人大代表、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文说,自2019年6月恢复生产以来,公司订单量日渐上升,生产的钢琴远销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给公司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让我们在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之路上更有信心”。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说,前不久,公司打造的荣昌猪养殖示范项目建成投产,推广以“联合养猪、联合开店,共同创业、共同致富”为主题的“两联两共”项目,已带动约2万人养殖荣昌猪,实现就业增收,“成渝‘双城记’越唱越好,也让我们有底气把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场,进一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全国人大代表、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召明及其团队长期在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从事种业科研应用转化工作。日前,公司和相关地方签署了“毛乌素百万亩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合作协议,拟治理沙地100万亩以上,“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这一项目,助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新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贠红卫介绍,公司正加快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建设4万吨锂盐、500万吨工业盐等项目,“我们借助盐湖资源,开辟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太阳能光伏、熔盐储能、绿氢和储氢产业等产业链新赛道,希望借此带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效促进了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全国政协委员、金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舒心表示,通过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部分资源富足、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机遇;不同区域间加强经济往来,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这些都给区域内的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雄安新区拔节生长,长江经济带活力涌动,粤港澳大湾区勇立潮头……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稳步推进,见到实效。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10年来,京津冀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成,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认为,京津冀交通立体网络的规模效应显著。随着路网越织越密,三地间产业加速融合,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越来越紧密。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链由北京延伸至津冀,京津冀协同发展动能强劲。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8年来,沿江越来越多居民从中受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秀说,大别山黑山羊以大别山出产的天然金银花藤、马齿苋等中草药废弃药渣为主要饲草,羊粪便可以加工成有机化肥,这促进了公司与周边地区在技术、运输等方面加强合作,逐渐形成以黑山羊产业为引领、带动周边区县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目前整个产业链已带动千余人实现就业。

  “前海、河套、横琴等规划方案的出台,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创造了更有利条件,也为南方科技大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说,南科大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同发起粤港澳高校能源科学与技术专业联盟,助推实现“双碳”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何寄华认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立足区域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也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持续强化创新引领,形成了不少高精尖产业集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怎样继续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的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报告在“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水平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认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当在提升整体运行效率上继续发力,例如在市场规则、监管及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人员、资本等要素流动更加便利。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信息化工程步伐,为三地有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资源互通共享等奠定基础。

  “广西正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大力推进区域融合协作。”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表示,广西民族大学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取得积极成效。建议国家新增教育资源今后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支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力实施教育领域对外开放,承接四周的国家“留学中国”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认为:“绿色发展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以我关注的可降解材料产业为例,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一同推动下,近年国内可降解塑料产业有明显进步,技术瓶颈逐步解决,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应继续加强区域间企业合作,通过创新研发、技术改造、工艺优化、智能化升级等举措,提升能效水平,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本报记者 廖睿灵 汪文正 孔德晨)

上一篇:促进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下一篇:百安居南京店遭遇“滑铁卢”再爆关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