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北京市召开《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1年—2035年)》新闻发布会。市城乡办、市规自委、市水务局、市农村农业局、市园林局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发布《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1年—2035年)》,介绍规划编制的特点和内容,二绿地区水生态保护、耕地保护、乡村休闲产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生态建设和修复等相关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早在1958年《北京城市规划初步方案》首次提出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理念,纵贯六十五年规划建设,这一理念持续坚守、不断延续。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包含两道绿化隔离地,习惯上自内而外分别简称一绿地区、二绿地区,1994年一绿地区开始建设,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设计(2016年—2035年)》首次确定二绿地区建设目标,明确了减量提质增绿目标任务。为了贯彻落实总体设计,我市编制了二绿地区减量提质规划,持续推动习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二绿规划,今天我们邀请相关的单位负责同志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靳京先生;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新闻发言人石晓冬先生;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春芹女士;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阎晓军先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先生。
下面,有请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靳京先生发布《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1年—2035年)》。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绿隔地区)是构建平原地区生态安全格局、防控首都安全风险隐患、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的重点地区。《北京城市总体设计(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对绿隔地区提出减量提质增绿的目标任务。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以绿隔地区为主的城乡结合部地区面貌焕然一新,镶嵌在中心城区的绿色项链基本形成。
当前,总体规划实施进入第二阶段,为推动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二绿地区)为主的首都平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市政府印发实施《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1年-2035年)》(以下简称二绿地区规划)。
我们将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抓好二绿地区规划落实工作,坚持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筑牢城市安全韧性屏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系统规划建设超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打造城绿相融发展新格局。
一、实施绿色生态蓝图,落实减量提质目标。一是跨区域构筑绿色空间格局。二绿地区是五环路至六环路之间以九个楔形绿色廊道为主的地区,面积约910平方公里,涉及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强化新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中心城区、新城与副中心之间的绿化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的关键地区。二是展现生态价值优先的示范区。二绿地区是首都最有生态价值、最具自然禀赋的生态功能区。推动全国首个超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减量实施,是继核心区控规、副中心控规之后总体规划实施的第三篇章,是坚持服务保障“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持续推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习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三是落实规划蓝图与实施路线图。立足首都发展新阶段,坚持规划与实施两手抓,系统描绘二绿地区美好蓝图,打造蓝绿交织、林田环绕、绿道连通的郊野公园环;制定近期实施计划,强化任务逐级分解,形成覆盖全域、分解到区、细化到镇的任务台账;加强实施导引,探索绿地、集体产业用地等实施路径,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服务保障首都发展。一是以首善标准建好超大城市绿环。按照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要求,进一步促进生态空间总量、生态价值含量和生态功能质量全方面提升,构建与首都城市高水平发展相得益彰的平原地区环城生态安全屏障。到规划期末,绿色开敞空间占比将达到70%-80%,推动建设全域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留野区约80平方公里左右,ECO的主要指标将全面领先国内外超大城市绿环。二是构建连续稳定的ECO。以九条楔形绿色廊道为本底,尊重自然演变规律,延续平原区生态格局,统筹通风降温、固碳增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ECO功能。以温榆河、永定河、凉水河等主要河道为主体构架,形成约180公里两级连续生态廊道,加强19处生态节点保护与修复,串联濒危生物栖息地、重要生物源地和城市绿地,构建连续贯通、蓝绿交织的复合功能生态系统。三是筑牢保障首都发展的韧性屏障。将减量提质与韧性提升相结合,坚持韧性城市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中心城区向外疏散的应急避难环,保障城市生命线廊道与重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蓄洪(涝)区建设与河道治理,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将绿色空间与人员疏散、防灾防疫、物资储备等应急功能需求对接,为紧急状态中的城市运行提供冗余。
三、塑造美好人居环境,抓好近期重点项目。一是打造京郊旅游与休闲的第一目的地。聚焦与群众最亲近、最有城市生态名片潜力的绿色空间,建设9个公园群百余个全龄友好的无界公园,打造约400公里融合绿道、蓝网的慢行体系。依托温榆河、凉水河、六环路等构建城绿融合活力廊道,丰富体育文化、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营造多维度的观光体验,提供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成为常态。二是坚持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持续推进镇村融入首都发展大局,推动乡镇融入城市发展,与新城、重点功能区发展联动,向保障“五子”联动的高精尖产业配套倾斜。坚持城乡互补,乡村建设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供给休闲康养等优质生态产品,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结合村庄自然资源禀赋,以国家森林乡村为示范,打造百个特色乡村,展现北京特色的乡野美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诗意生活,留住美丽乡愁。三是展示生态赋能、文化添彩的发展格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首都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有机融合,结合九个楔形绿色空间,打造绿色宜居片区和消费特色新区,以及与周边功能园区有机融合的绿色发展单元。近期,结合“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打造海淀北部、朝阳东部、西北生态屏障区等绿色发展重点片区。巩固首都空间秩序,提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绿色空间品质,塑造北中轴、南中轴、城市副中心等关键生态节点。
推动二绿地区规划实施,关乎城市品质与民生福祉,全社会要共同关注、参与和监督实施。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共识和力量,以首善标准建好二绿地区,为快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区域贡献,努力交出一份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答卷。
近期,我办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二绿地区规划展览。欢迎社会各界参观。谢谢!
谢谢靳京先生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新闻发言人石晓冬先生介绍规划编制的特点和内容。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首都发展长期坚守的重要战略空间,主要指五环路至六环路之间以九条楔形绿色廊道为主的地区,总面积约910平方公里,占我市平原地区总面积的14.4%,是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引领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首都绿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机遇区,也是全市减量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地区。为响应新时代首都发展对生态环境品质、城市安全韧性的更加高的要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与市城乡结合部建设办组织编制了《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1年—2035年)》。规划坚决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北京城市总体设计战略引领,高质量统筹谋划超大尺度生态空间规划建设,为谱写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北京篇章贡献区域力量,下面我重点就规划编制的特点和内容向大家介绍。
守正创新,高质量编制超大尺度非建设空间减量实施型规划。2017年,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专章明确了“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系列重要内容,提出“建成、建好绿化隔离地区”的总体要求和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增绿的目标任务,要求大幅扩大绿色空间规模、提高生态服务的品质,提出加强综合施策治理、完善统筹实施机制。二绿地区规划是首个大尺度非建设空间减量实施型综合规划,是在总规实施过程中,继核心区控规、副中心控规之后首都又一个高质量的战略性规划,是落实党中央要求,完善首都功能的重要体现,是在总规引领下,以实现城市生态空间格局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维护首都安全的规划,同时也是实施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路径明确的工作规划。一是从始至终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决落实总规实施第二阶段的工作部署,创新超大城市系统治理实践,服务保障都与城的首都功能战略定位,统筹推进“城与乡”的区域协调发展,谋划“从隔到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二是从始至终坚持空间和实施并重,算好历史、规划、时间、效果四本账,聚焦减量与增绿两个核心任务,做好规划实施的时空分解,图数并举明确减量任务,生态引领安排减量时序,精准匹配减量实施路径,市、区、镇三级有序传导,统筹做好政策创新、实施管控与实施监督,推动规划实施稳步提升。
城绿共融,托举首都生态底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园绿环。规划始终尊重历史规律、遵循自然规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首都绿色发展新模式。一是全方面提升ECO服务水平,规划提出保护北京平原地区最有生态价值的区域,以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过程连续性为原则,形成贯穿浅山、平原、城市的生态廊道,完善蓝绿交织、林草复合、田园融合的生态格局,努力建设全域森林城市、花园城市,形成生态空间总量、生态价值含量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超大城市绿带。二是构建城绿共融发展的新格局,规划提出二绿地区“一环、六廊、百园”的空间格局,打造蓝绿交织、林田环绕、绿道连通的郊野公园环,串联大运河和西山—永定河两条历史文化带,呈现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首都科技与经济发展高地,与大尺度绿色空间形成的城绿共融发展新格局。三是塑造生态生活生机的精彩绿环,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塑造美好人居环境,打造九大公园群,构建四百公里连续的“绿道蓝网”慢行系统,完善服务设施体系,打造与城市功能融合的特色宜居片区、消费特色新区和产业功能单元,营造绿色空间与生活生产融合的生动场景。
持续发展,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保障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屏障,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以绿守地”强化应急处突能力建设,规划坚持保护好环绕城市的生命线廊道,预留京津冀重大基础设施廊道,构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洪涝防治体系,构建中心城区向外疏散的应急避难保障环,推动绿色空间平急结合与复合利用,与人员疏散、防灾防疫、物资储备等应急功能需求对接,为紧急状态中的城市运行提供冗余。二是城乡融合发展,生态赋能推动乡村振兴。规划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发挥国家森林乡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百个特色乡村,从产业互补融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民生保障体系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推动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高规划实施成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规划引领,有序推进下一步工作。做好规划逐级传导,重点加强街区控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与二绿地区减量提质规划的有效衔接,有效保障规划实施,相关区政府、经开区管委会推进二绿地区区级减量提质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算好规划实施的“四本账”。定期开展体检评估,将二绿地区实施评估结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年度体检与五年评估工作。聚焦近期规划实施,编制二绿地区规划实施的工作方案,将实施任务转化为近期实施项目,明确建设规划,打造首都绿隔实施的标志性工程,让市民居住生活、休闲游憩更加舒适便利,把北京建设得更美。谢谢大家!
谢谢石晓冬先生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春芹女士介绍二绿地区水生态保护与水务相关工作。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二绿地区是北京重要的绿色空间,同时也是重要的蓝色空间,其中分布着永定河、北运河、温榆河、南沙河、北沙河、凉水河等40余条段干支流河道,总长约230公里,规划有温榆河公园、宋庄、小清河分洪区等26处蓄滞洪涝区,其他的还有永定河大宁、稻田及马场3座水库。它们既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关键生态廊道,具备极其重大的生态衔接和连通功能。
北京市水务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要求,立足水务主责主业,着力提升二绿地区与新城区的水生态保护修复,助力打造京津冀安全韧性屏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依托永定河、北运河、温榆河、凉水河、北沙河、南沙河六条主要水系,市、区水务部门在二绿地区深入开展主要河道、湖泊、湿地等水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开展永定河、北运河等流域生态补水,加快河湖生态复苏,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优良环境。
其中,把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作为二绿地区水生态建设的重头戏,制定出台了《永定河平原段生态空间优化调整实施方案》,推动永定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通过连续五年的生态补水,永定河流域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周边区域近年来常见泉水复涌,河湖健康水体比例明显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北运河流域、凉水流域等通过强化生态化运维措施,构建多样化生境,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其中,凉水河(经开区段)示范河湖建设高分通过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验收,成为全国首批17个示范河湖之一。
随着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二绿地区河湖滨水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也随之提升,大运河京冀段实现游船相互连通,凉水河、清河等滨水游憩通道建设完成,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畅游北京”河湖绿道健身骑行等文体活动陆续举办。今年市水务部门又陆续开放了永定河中堤、温榆河公园清河下段滨水慢行系统等,水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已成为服务二绿地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
在优化提升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市水务部门以滨水空间为功能载体,在提升水系连通性的基础上,分级、分层构建生态廊道,加强水生态重要节点的保护与修复。很典型的是首都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的规划建设。温榆河公园通过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经过前期的努力,公园的水域、陆域生物多样性均显著改善,部分区域已经成了鸟类繁殖乐园,有鸳鸯、冠鱼狗等数十种鸟类在这里“养儿育女”,还吸引了大鸨、东方白鹳、疣鼻天鹅等珍稀鸟类驻足生息。
在依托主要水系构建郊野公园的同时,市水务部门还将在二绿地区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修复,恢复拓展南沙河、北沙河、永定河等流域的湿地滩涂生境,发挥湿地的水质净化作用,为改善二绿地区城市景观、提高生态质量提供重要的绿色元素。
鉴于二绿地区在提高城市风险应对能力方面特殊的战略地位,市水务部门将持续加强该区域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在完善全市“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的防洪减灾工程格局基础上,提升二绿地区防洪减灾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北运河、潮白河、永定河等防洪骨干河道治理。二是实施影响中心城、城市副中心、新城和重点乡镇、地区行洪排涝的中小河道治理与达标改造,提升排涝能力。三是加强蓄滞洪区建设,特别是推进以北运河流域为重点的蓄滞洪区建设。今年,我们集中推进实施了南海子蓄滞洪区进退水渠和宋庄蓄滞洪区一期、二期连通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了小清河分洪区1.3公里分洪通道内行洪障碍物清除工作。
此外,市水务部门下大力气整治二绿地区城市内涝,通州国家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高质量完成,建成了一批如镜河、博大公园等“可参观、可复制”的样板工程。
为有效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超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地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市水务部门将持续开展二绿地区供水、排水、再生水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该区域的宜居宜业水平。
一方面,下大力气推动二绿地区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依托《北京市推进供水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通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延伸,新建、改建乡镇集中供水厂等,以“城带村”“镇带村”方式,将更多的行政村纳入城镇集中供水厂供水范围。同时,对仍保留村庄供水站的行政村,将分批推进供水站及配套管网的标准化改造,不断的提高二绿地区的供水质量。
另一方面,在我市连续实施四个城乡水环境治理行动的背景下,加快补齐二绿地区农村水环境治理短板,着力采用“污水收集管网+厂站”的模式,解决城乡结合部及人口密集区域的村庄污水集中处理问题,同时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加强农村地区小微水体维护管理,保证区域水环境质量。
与此同时,加强完善二绿地区再生水配置利用体系。自2012年起,我市所有新建再生水厂和升级改造的污水处理厂主要出水指标一次性达到地标水Ⅳ类标准。针对市政杂用配水薄弱区域,加强干线管网建设,提升道路浇洒、城市绿化再生水的利用水平,已实现温榆河公园、南海子公园、东坝郊野公园、常营公园、通州绿心公园再生水供水,今年重点推动了昌平东小口森林公园一期和二期、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贺新公园等公园绿地再生水置换。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再生水配置利用体系、建立再生水利用市场化机制,全面推动二绿地区再生水利用。
未来,北京市水务局将认真履行“保障首都安全,保障首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保障市民高品质生活”水务使命,全面做好二绿地区水务规划建设工作。
谢谢蒋春芹女士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阎晓军先生介绍二绿地区耕地保护、乡村休闲产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工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下面,结合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职能和规划涉及任务,我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行“田长制”,全方面提升耕地保护水平。二绿地区耕地保护空间约10万亩,既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也在城市发展和城市形态结构方面发挥着刚性约束管控作用。近年来,全市深入推行“田长制”,全面建立了市、区、乡镇、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二绿地区的相关乡镇(街道)制定“田长制”工作方案,明确了乡镇田长和村级田长。持续开展巡查检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制度和政策体系,下大气力解决复耕复垦、撂荒地种植、耕地“非农化”治理等难啃的硬骨头,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有力守护农业生产空间,充分的发挥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深入实施《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初步统计,“十四五”以来,全市绿隔地区新建成高标准农田约6000亩,提升了耕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二、推进融合发展,全方面提升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2020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持续支持绿隔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累计安排资金2730万元,提升海淀区三山五园、丰台区王佐镇2条休闲农业精品线个民俗接待示范户。工作做法可以归纳为“五个双”。一是政策和资金双配套,聚焦产业品质提升。引导农文旅体商深层次地融合,创新新业态和新产品。每年安排市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园区,打造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和亮点内容。二是科技和文化双赋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借势短视频平台流量和技术优势,合作开展系列推介,挖掘产业文化新动能。三是线路和节点双发力,优化产业聚集发展。以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动项目为抓手,持续推动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全市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园区新亮点。四是引智和育才双协同,筑牢产业人才支撑。全市启动实施休闲农业专家辅导团制度,提高园区产出效益。五是品牌引领和市场创新双驱动,积极培育区域性休闲农业品牌。不断擦亮首都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引领全市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抓好系统谋划,全方面提升城乡结合部村庄人居环境水平。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接连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北京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和乡村建设的重点方向。近期,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打造首都乡村振兴样板的实施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强调。二是强化考核评估。建立健全市领导定期调度的工作机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月检查、月通报、季排名,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考核。2021年以来,市领导连续调度20余次,问题点位实现清零,全市村庄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有序。三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等8家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的指导意见》,各区已经基本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五有”机制。四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将持续加大投入,重点开展供水排水、公厕、路灯、绿化等建设,慢慢地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对于拆迁类村庄,主要做好临时环境治理,保证基本的干净整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市城乡结合部建设办等部门,细化工作任务,进一步扎实做好二绿地区减量提质相关工作,推动规划相关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一是持续抓好耕地保护。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部门,全面落实“田长制”,落实落细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坚决守住二绿地区的耕地保护空间。持续实施《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结合编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优先把二绿地区集中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建设重点,着力打造优质产业田、优良生态田、优美景观田。
二是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水平。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休闲农业提质升级,全方面提升二绿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益和发展质量。2023年,支持发展海淀区科普研学、丰台区沉浸式体验、门头沟区京白梨特色产业、通州区环球影城经济、昌平区果蔬采摘为特色的多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体验。
三是持续开展二绿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总体要求,以实施“百千工程”为抓手,紧扣二绿地区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周末大扫除、村庄清洁日等活动,逐步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以此来实现村庄长治久净,逐步的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谢谢阎晓军先生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先生介绍二绿地区生态建设和修复的有关工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多年对北京园林绿化工作的支持。我今天给大家汇报一下,在二绿地区园林绿化的建设情况。
第一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从生态格局和生态修复的角度,二绿地区的定位起到啥作业。各位明白,二绿地区是北京生态格局很重要的关键环节,也是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的一个核心地区。同时是我们全域创森背景下、花园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承载区,我们局公布了到去年年底北京发现进驻的鸟类种群数量达到了515种,这个种群主体是在二绿地区,所以对二绿地区我们从生态的角度有一个定位,“三个园”,第一个二绿地区是山城相融的生态乐园,与二绿地区向外是前山脸地区,是第一座山,往里面就是城市,越近城生态的氛围逐渐弱化、人的力量逐渐变强,一直向外是人的力量直接弱化、生态的力量逐渐强化,所以这个二绿地区正好是山和城生态相融的一个,我们把它称为生态乐园。这是第一个定位。第二个定位,这个地区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是和人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逐渐随着二绿地区人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随着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升,二绿地区生物多样性也逐渐丰富,所以这个地区正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是一个绿色的家园。第三个,二绿地区是蓝绿交织的多彩花园。二绿地区森林(覆盖率)占的比例很高,同时河流、水面的面积也不小,正好是蓝绿交织的一个多彩的花园。所以我们的定位是按照“三个园”来定位,建设也是按照这“三个园”来进行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在二绿地区到2025年郊野公园要达到50个(现在是44个),到2035年二绿地区的郊野公园要达到100个,所以百园又串成一个,我们叫绿色的翡翠项链。这是二绿地区从生态的角度它的一个定位。
第二,跟大家汇报一下近年来园林绿化在二绿地区做的一些主要工作。从2012年全市启动百万亩造林以后,二绿地区就是我们一个建设很重要的主战场,从2012-2022年十年时间,二绿地区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新增绿化面积是28万亩地,到去年年底二绿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8.9%,远高于平原的别的地方,这一块绿量是很丰富的,总面积达到了353平方公里,这353平方公里的绿地主体还是森林,每年产生什么效益?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能吸收将近30万辆小汽车的排放,就是它每年的碳汇能力相当于30万辆小汽车的排放。二绿地区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郊野公园,郊野公园现在达到了44个,面积也达到了135平方公里,二绿地区是自然本底现在慢慢的变浓厚的一个地区。二绿地区到底园林绿化有些什么特色?四个方面:第一个,二绿地区都是大尺度,包括郊野公园的尺度都很大。第二个,二绿地区建设的时候注重了它的生态和人的需求的有机结合,所以人居和谐、人和自然和谐,在建设过程中做了一个充分的考虑。第三个,二绿地区景观是多样性的,大家看春夏秋冬,不同时间去二绿地区,它的景观色彩是多元的、是多样的。最后一个,它的功能是多元的,除了生态功能之外也考虑人的功能,比如郊野公园我们也考虑它的文化功能和它带来的的休闲、健身的需求,所以它的功能是多样的。
怎么实现这四个特色?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二绿地区的绿地建设我们在哪儿做、在哪儿进行绿化建设?主要是在拆迁腾退地、废弃的沙石坑和坑塘藕地,基本都是咱们城市疏解的腾退用地或者是废弃地。这是第一个选择在哪儿去建森林、在哪儿去建公园。第二个到底种啥东西?我们第一步选的是乡土树种,所以二绿地区地区你去看主要的树种都是北京乡土、长寿命的,而且是多彩的,同时它是多功能的树种。同时也注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搭建,就是怎么种,我们不单纯是种树和种花,而是修复、恢复它的生态系统,是区域生境的恢复,所以它形成的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怎么种。最后一个是怎么管,主要有两个方面,当地人怎么管,现在主体以建立集体林场为主,到去年年底全市已建设了130个集体林场,所以二绿地区平原的这些新造林现在基本都在集体林场来管理,把当地的老百姓组织起来,把农民变成了现在的林业工人,在集体林场就业。还有一个我们今年启动了叫做“百园百师”行动,就是每一个郊野公园要配备一个景观设计师团队,让他们高水平的去指导我们这些新的林业工人进行高水平的管护。这是主要的做法。
下一步,二绿地区地区园林绿化的建设任务还很重,我们在总规的统领下和各个部门共同携手努力下,把二绿地区要打造成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样板示范区。谢谢大家!
谢谢王小平先生的介绍。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们,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请问石晓冬先生,您刚刚提到二绿地区规划是首个大尺度非建设空间减量实施型综合规划,想问一下规划中的主要创新特点有哪些?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二绿地区规划编制是站在首都发展的新阶段,自觉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空间价值逻辑和实施工作逻辑并重,系统谋划的超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的规划蓝图。主要的创新点,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创新点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以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建立“数量-质量-格局”相结合的生态空间规划指标体系,以首善标准构建高质量生态安全格局。
第二个创新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将城市与自然作为统一生命共同体,坚持以史为鉴、以水为脉、以绿为底,守好城市建设的“边”,优化绿色空间的“链”,彰显城市文化的“脉”,构建更具稳定性、持续性的生态系统,兼容安全、体育、文化等城市功能,统筹形成生态赋能、文化添彩的城绿共融新格局。
第三个创新点是探索新治理模式,贯彻落实总体设计,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规划与实施同步抓,做好低效用地的“减法”与绿色空间的“加法”,治理中注重保护与发展的相辅相成、减量与提质的统筹协调,形成任务明确、路径清晰、多规协同的治理体系。
第四个创新点是聚焦新价值实现,统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致力于将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塑造美好人居环境,打造京郊旅游与休闲的第一目的地,建成美好环境共治共享的世界级环城生态带,促进区域绿色发展,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镇村融入首都发展大局,乡村建设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的首都发展。谢谢!
谢谢主持人。刚才靳京副主任提到未来二绿地区要持续扩大绿色空间规模,推进建设全域森林城市,我想问一下二绿地区的建设对推动北京市全域森林城市建设和塑造美好人居环境方面还有哪些措施?谢谢!
好的,感谢您的提问。二绿地区应该说位于全市浅山与平原的过渡带,也是平原地区实现森林绕城和森林入城的重点空间,也是咱们全力构建森林城市的重要承载地。未来二绿地区将坚持量质并重,持续增加绿色开敞空间的规模,加大减量增绿的实施力度,打造城市森林组团,推动绿色开敞空间占比达到70%-80%,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未来二绿地区还将推进重点绿色空间建设,引导市民绿色健康生活。包括我们在海淀北部将打造生态科创绿环,统筹大尺度体育公园建设与安全韧性的提升,以高品质绿色空间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等重点科创区域的发展。在凉水河沿线我们将打造滨水游憩活力廊道,打通建成区大尺度蓝绿空间廊道和连续绿道。在温榆河沿线将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廊道,建设兼备休闲游憩、安全保障功能的大尺度绿化空间,适度留白留野,彰显自然野趣。目前,我们正在会同市里面的有关部门和相关区稳步推进二绿地区五年实施工作方案编制工作,并以近期可实施、项目可考核、市民可感知、成效可视化为原则,明确了近两年实施重点项目,其中也包括大尺度郊野公园与绿道建设,通过这一些具体项目的实施,来推动落实规划的目标,也最终努力推动北京市全域森林城市的建设。谢谢!
谢谢主持人。我的问题是:温榆河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最近获批,请问这对二绿地区规划建设会有怎样的影响?
温榆河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是温榆河公园二期的最后一个项目,而温榆河公园位于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温榆河、清河两河交汇处,城市副中心上游,处于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内,是重要的防洪通道和生态走廊。它的获批标志着温榆河公园进入到建设收官阶段,完工后温榆河公园将基本建成。
温榆河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一是建设防洪分洪等水利工程设施。建成后,温榆河公园可与下游北关分洪枢纽、温潮减河、宋庄蓄滞洪区联合调度,实现洪水有效管控,保证城市副中心防洪安全。
二是进行公园内最后一批自然带建设,建成后将融入到温榆河公园整体的自然带生态空间体系中,部分区域呈现荒野化特征,部分区域呈现精致的园林景观特征,展示生境自然演替的景观,实现精野结合的效果。
温榆河公园基本建成后,二绿地区的生态衔接和生态连通功能将逐步加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功能也将进一步筑牢。谢谢记者的提问。
谢谢主持人。我想问王小平巡视员,您刚才有提到,绿隔地区生态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想请问的是:未来二绿地区的郊野公园和绿道体系将会是怎样的?谢谢您!
谢谢你的问题。二绿地区刚才我和大家汇报是北京全域创森背景下,花园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下一步二绿地区主要从三个方面,结合绿量提升、结合郊野公园的建设做工作。第一个就是增绿量,尽管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38.9%,但是还有绿量增加的必要和空间,结合拆迁腾退、结合整个城市的格局变化。我们从东西南北四个方面都有,比如说北部地区,各位明白奥北森林公园要继续扩展,北部地区还要建,比如说百善郊野公园,包括中关村森林公园的质量提升;西部地区,比如说青龙湖森林公园,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继续打造的重点;南部地区,正在建设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东部地区,东郊森林公园、台湖湿地公园等等,这些地区是增加绿量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增加绿量是我们下一步注重的人工的修复和自然的恢复要相结合,既用人工的力量,并且要依赖于自然的力量,所以我们局也发布了《自然带建设指南》,一隔地区10%以上是自然带,二绿地区20%的区域要自然带,就是要利用人和自然共同来发力。第二是提质量,二绿地区现在有44个郊野公园,质量这一块是下一步更重要的内容,比如现在二绿森林如何让它真正变成一个稳定的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它重视的是地带性的植被,真正是稳定的多元的,同时能满足既要绿化又要彩化的要求,又增加它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增加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能力,比如说增加碳汇。这是质量的提升,我们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第三是强服务或者是强福祉,因为随着城市发展慢慢的变多的市民要去二绿地区,所以对我们的郊野公园和绿地的要求也慢慢的变强烈、慢慢的变多元,我们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规划建设一批绿道,让大家能很便捷的去,去了满足各种活动,通过绿道把二绿地区的郊野公园、绿地,包括二绿地区相关的村庄以及风景名胜区通过绿地串起来,比如说大家在二绿地区能够最终靠绿道走路,或者是可以骑行,绿道建设是下一步重点是“活化”,是更好利用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第二个要启动一批我们叫“森林+”的特色建设,比如说“林地+健康”,为健康北京服务,推动森林康养和森林辽养服务;比如“森林+教育”,推动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让北京的200多万中小学生能够去二绿地区亲近自然,同时学习自然,最后能做到保护自然。再比如说“森林+体育”,线平方公里,这么大的绿地面积让大家能放松心情,真正能够提升大家的健康水平。所以强服务的角度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发力。总体来说,二绿地区下一步主体是一个高水平发展的总体目标。谢谢您!
谢谢王小平先生的回答,时间环节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很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为我们介绍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相关工作情况,也请媒体朋友们对我们的规划给予持续地报道和支持,如果有采访需求也可以和我们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