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冬闲真悠闲,早晨晒太阳,中午吃大餐,下午麻将斗地主,晚上聚餐喝小酒。”这是过去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在林西镇设施农业产业园看不到一丝“冬闲”的气息,而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冬忙”景象,农户们正利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大搞“冬闲经济”,靠自己的一双巧手,创造美好生活。
走进林西镇常胜村花卉种植园的温室大棚暖意融融,花香扑鼻,各色花卉竞相绽放。工人们正穿梭于鲜花间,忙着施肥、剪枝、浇水,对鲜花进行日常管护,棚内一派繁忙景象。
工人们在火热的鲜花管护中交流着市场行情和生活点滴,阵阵笑声中透出生活的美好。
“我在这儿大棚干了两年多了,就是浇浇水、理理花,活不累,还能照顾孩子,照顾家,一天下来少则120元,多则200多元,一年坚持下来,人均增收四到五万元不成问题,在家门口能有这样的收入,我很知足。”花卉种植园里,林西镇常胜村村民孙冬艳一边忙碌地浇着花,一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收入情况。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长远之举。林西县林西镇依托城关区位和资源优势,持续调整产业体系,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深挖土地资源,通过项目带动、技术服务鼓励引导农户全力发展花卉、蔬菜、火龙果、葡萄等棚室种植,建设优质园艺作物蔬菜、水果等设施农业基地,努力在规模和效益上实现双突破。如今林西镇建有暖棚150座、冷棚1000余座,种植火龙果、草莓、葡萄等特色水果面积100余亩,年产优质蔬菜8000余吨、园艺作物30万株,年经济效益达1000余万元,特色设施农业已成为有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与火热鲜花管护工作不同,暖棚空地是另一番协作的劳动美,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有条不紊地完成选花、打包、装箱、贴签等一系列工作,转眼间,一箱箱包装完毕的鲜花就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暖棚入口处,等待装车运往河北、唐山、北京等地。
“这次订单60箱,一箱15盆,共计900盆,每盆15元,共计13500元,这都是小订单,每逢春节等节假日,花卉将迎来销售旺季,从现在开始订单会慢慢的多,我们会慢慢的忙,有时一天销售额可达5万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常胜村花卉种植产业园的负责人高凤波看着满棚的鲜花,高兴地说。
常胜村花卉种植产业园始建于2015年,现有10个暖棚和3个冷棚,该园是以仙鹤来、蝴蝶兰等大众花卉自主生产、高档景观花卉培育为基础,集标准化生产、种苗脱毒培养、工厂化育苗于一体的花卉产业基地。年产盆花、花苗100万盆(株),产品除了销往赤峰市12个旗县区以外,还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远销河北、唐山、北京等全国各地,年产值400万元,收益200万元,入社社员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不仅如此,产业园还长期雇工7人,忙时临时雇员达20余人,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随着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的逐步的提升,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所提升,常胜村花卉种植园经常会有花卉爱好者前来赏花买花,“这儿的鲜花品种齐全,甚至有好多花卉品种平时都很少见,我经常领孩子来这里赏花游玩长知识,且价格实惠,顺便再买几盆回家,装饰居室,美丽生活缺少不了鲜花来装扮。”刚挑选了一盆粉色仙鹤来的游客朱宇轩笑呵呵地说。
目前,花卉种植已成为林西镇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亮点和极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更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为了逐步扩大花卉产业带动效应,林西镇积极探索推进特色设施农业发展与乡村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深耕农耕文化,创新推出“人人农场”项目,拓展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城市菜园”,力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动力强劲的产业集聚经济。
抢抓时机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孕育收获。林西镇将继续优化产业体系,探索经济发展新途径,让“花盆子”“菜篮子”“果园子”真正成为百姓致富增收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动力。(李晓军、张金燕)
12月6日至7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伟东在通辽市调研承接产业转移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工作。 杨伟东重点考察了承接产业转移落地项目建设和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12月7日,自治区文联推进文艺创作工作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上公布了《内蒙古文联关于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的十条激励机制》(以下简称《激励机制》),旨在逐步推动内蒙古文艺创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激励机制》明确,自治区文联将从开展主题采风培训、组织实施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工程、提供创作孵化场地、提供精品创作专业保障、拓宽创作资产金额来源、发挥评奖激励作用、建立冲击国家级奖项推进机制、加强文艺评论推优、建立精准宣传机制、助推文艺人才成长等十个方面,激励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力推精品。…
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