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水里的蔬菜,可以自动投喂家兔的养殖笼,秸秆做成的花盆……近日,多项农业“黑科技”在江苏省农科院13个展区集体亮相,颠覆着人们对农业的传统认识。
民以食为天,在江苏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地区,需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早在2007年,省委省政府设立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以完善省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十年后的今天,“专项资金”围绕江苏农业的重大科技问题,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被广泛复制推广,相关成果累计应用面积超过2.6亿亩,新增综合效益达300亿元以上。
在省农科院试验田中,飒爽的秋风拂过成片的稻田,为希望的田野镀上黄灿灿的美好成色。由江苏自主培育的新品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等水稻稻穗随风摇曳,长势喜人。这些亩产600公斤以上、口感柔软滑润、被誉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曾“为国出征”,一举打败曾凭口感享誉世界的日本大米。目前,仅“南粳46”稻米在江苏省内外累计的推广已达到500多万亩,成为数十家稻米加工企业和粮食部门争相收购的原粮。
一批制约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也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取得了重大突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第一主持单位,治好了“水稻上的癌症”——水稻条纹叶枯病,并形成有效的预防系统,在国际上率先找出灰飞虱传播水稻病害的方式和规律,并形成有效防控,从而使华东地区大面积水稻彻底摆脱“癌变”命运,挽回了稻谷损失106.3万吨。这项技术也在去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系列令人炫目神迷的农业“黑科技”也脱颖而出。在这里,秸秆焚烧的农业顽疾被多种方式巧妙“化解”。看上去五颜六色的小花盆,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原来,小花盆是将农作物秸秆破碎及生物预处理后,添加一定量的环境友好型黏合剂,在高温下用机械压制成不同形状的容器。秸秆盆钵最大的特点是环保可降解,对环境无害,比国内外同类技术产品生产成本低30%以上。另外,使用“秸秆花盆”,还能比普通塑料盆钵育苗增产5%-20%,令部分农作物品种可提早10-15天成熟上市。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也得到了重视与开发。在展示会上,“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构建技术”也与大家见面。以机器加工成型的秸秆捆,热阻比水泥砖墙或土壤墙体大6倍以上,46cm厚度秸秆块墙体保温性能优于3m厚土墙和50cm厚砖墙。以此建造1000平米的温室大棚,可消耗秸秆30至40吨。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和降低了建造成本,也为秸秆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秸秆除了可以材料化利用,打捆后还可以进行饲料化应用。成捆秸秆里面添加了乳酸菌,是奶牛最爱吃的“美味佳肴”,利用裹包技术制成的秸秆微贮饲料,持续饲喂半年以上都不会变质。
“十年来,伴随着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性需求变化,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易中懿介绍,十年来,专项资金由最初的1500万元增加到了最近几年的每年1亿元左右,累计投入达8.3亿元;支持领域由最初的高效设施农业逐步扩大到蔬菜果树、农作物、植保、农机、信息农业等12个农业领域,覆盖1660个项目。十年创新不辍,专项资金为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开拓了新途径,更为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有效凝聚了全省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形成江苏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燎原之势。